等等!說好的6年100名呢?淺談台灣足球為何不成功
2018年,體育署預計投入新台幣43億經費於軟硬體建設,目標是希望在6年內讓台灣足球世界排名由原先的161名擠進世界前100名。的確,2020年台灣的足球排名晉升至125名,為台灣的足球沙漠帶來了一絲的甘霖。然而2022年的今天,我們的排名降到了158名,似乎又回到原本的起點...
綜觀現況,足球在台灣的關注度不如歐洲足球強權國家,且西班牙、英國、德國等國家更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即使投入大量的資進,台灣也不可能立馬追上這種等級。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善用這43億元經費來提升台灣的足球素質,不求一步登天,但仍然可以帶來非常巨大的貢獻。然而回首這項「6年43億元」經費,我們做到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好似原地踏步,白白花費許多金額卻沒有成長?
失敗的經費計畫
首先,足球6年計畫中編列43億經費,這筆經費花費了很大部分投入了企業甲級聯賽的轉播以及場地的維護,然而企甲的轉播卻往往只有幾百位、甚至幾十位的球迷觀看,選手也只能夠在沒有淋浴間及觀眾席的場地比賽,顯然這部分的經費運用是成效不彰的。此外,另一部分的經費投入了參與大專、高中、國中足球聯賽的參賽隊伍,但沒有妥善規劃經費便給予各隊運用反而變成為給予選手的「營養金」,或是被學校挪用至其他校務規劃的費用上,失去了經費設立的意義。
缺乏培育系統
近年來台灣幼童足球的風氣逐漸提升,許多公園、學校在假日時有許多幼童俱樂部在教學,看似教育部6年計畫中大專16隊、高中32隊、國中64隊的目標漸漸步上正軌,但實際上仍有相當程度的危機。幼童足球俱樂部中,有非常大一部分的孩童在國小結束時便會停止訓練足球,轉而專攻課業,追根究底便是多數家長認為台灣的運動環境不適合把足球當「職業」看待。
缺乏梯隊式的培育系統讓家長看不到未來,學校破舊的場地容易增加孩子的受傷機率大幅增加、容易因為運動而犧牲課業等種種因素使家長不敢讓自己的孩子繼續投入足球,導致由國小轉換至國中的選手比例大幅降低,國中轉換至高中選手更加稀少,更不用提高中轉換至大學寥寥可數的球員了。
6年43億的經費是一筆非同小可的數目,但實際的環境問題並沒有改善,失去了投入經費的意義。筆者認為,台灣最欠缺的始終是台灣沒有完整的系統,每個階段的執行者沒有為下個階段進行考慮,而只專注於執行自己的任務,綜合下來造就整個體系猶如「斷軌」一般。台灣始終不缺好手,缺乏的是決策者如何將所有層級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系統,並合理的使用經費來提升台灣的環境。希望未來,我們不單只是把目光放在100名內,我們可以更強力的衝擊前80、甚至是50名。
小編認為目標一開始就設定有問題了吧,花了40幾億設定目標是100名內,這跟家長只看名次,花一筆錢讓小孩去補習班,就預期小孩能突飛猛進的意思。
足球6年計畫中編列43億經費,這筆經費花費了很大部分投入了企業甲級聯賽的轉播以及場地的維護 -> 在台灣英超、西甲看得人好像也不多,這部份的錢花的有點傻。。
5/2/2022 11:15:32 AM